洪瑞麟

出發
墨彩、紙本
畫心:34×45.5畫框:55.5×66
1956

本件作品《出發》,題名來自畫紙背面、以鉛筆書寫的「出發」二字,推測為畫家販售作品時與畫廊協議後使用的名稱。本作的年份為1956年,當時洪瑞麟已創作礦工作品逾十年,並曾多次展出礦工主題的畫作。

畫面可分為前景及後景,畫中共有十六個人物,前景人物較為清晰,可見人物的動作、服飾與肌肉等,後景則以簡筆勾勒人物或站或坐於礦車內的狀態。從畫面內 容、藝術家所使用的背景顏色與人物們仍乾淨的服裝與外觀顯示,此景應為工人們於戶外準備進入礦坑前的場景,另由後方礦車及車內人物的面向判斷,畫面左方為 礦坑入口的方向。

前景有六個人物,站姿及蹲坐姿各三人,面向坑口、畫面後方或低頭,他們正等待著礦車。礦車又稱為時間車,是礦工們每 日進出礦坑所搭乘的交通工具。畫面中可見,在工程安全帽尚未普及的年代,礦工們多配戴帆布製或皮製的帽子及頭燈。頭燈為礦工們的基本配備,每日入坑前工人 們會將寫有自己姓名的火牌仔(工作牌)交給坑口的人員,領取頭燈及安全電池後,再搭乘礦車開始一天的工作。

正中間手持工具站立的人 物,從其左手中拿的炭掘仔(雙頭十字鎬)及工作服可知其為採煤工。採煤工人因長時間需以側躺、側臥的方式深入狹小的岩層中採煤,通常身穿長褲或七分褲以避 免受傷或因長時間磨擦產生的不適感。前景中最左側及最右側站立人物,皆赤裸上半身,因下半身僅著灰黑色短褲,推測其應不是採煤工人。最右側的人物,面朝後 左手插腰,帶動左肩聳起及背部肌肉,右側肩膀與背部則呈現較為放鬆狀態。下半身的部分,右腳跨於地面的圓木上,呈三七步的站姿,身體重心由左半身支撐,畫 面中可觀察到他的左側臀部較為向外、向上使力,左大小腿線條也呈現出肌肉出力的狀態,亦可從此人物腿部肌肉發達的狀態及服裝判斷可能為押車工人。押車工在 坑內負責煤車的搬運與調度,需長時間推動礦車故身形較採煤工壯實,尤其腿部肌肉更為發達。

洪瑞麟以簡單的線條就勾勒出人物的動作與 肌理,此外,畫家雖未仔細刻劃人物的面部表情,然而從前景中的礦工們互無交集的狀態可猜測,這些準備開始一天危險又辛苦工作前的礦工們,心情必定十分沉 重。洪瑞麟長時間工作、生活於礦場,也曾深入礦坑內作畫,對於各種工人的工具、服裝、工作內容以及因不同工作所致的體態改變等皆有非常透徹且細膩的觀察。 藉由藝術家之眼、繪畫技巧的掌握及對於勞動者的關懷,他將這些把握著在坑外流逝的時光,準備「出發」的礦工們的身影呈現在此作當中。 (撰稿人:劉鈺涵) 指導老師: (蔡家丘)

蔡家丘

老師

學歷:日本筑波大學人間總合科學研究科藝術專攻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近代日本美術史、臺灣美術史,近代東亞美術中的交流、旅行活動、超現實繪畫等等。

點選回上層 : 展覽主頁 ==> 所有展出畫家 ==> 洪瑞麟 展出作品 ==> 出發 作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