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瑞麟

等發工資
水墨、紙張
畫心:38×52.5畫框:62.5×76.5
1959

洪瑞麟(1912-1996)出生於日治時期的大稻埕,留學日本帝國美術學校學習西洋畫,回台長期任職於瑞芳的煤礦公司,以描繪礦工聞名。他曾引用泰戈爾的話做為創作自述:「請你放棄祭壇前的祈禱。神已不在你面前,祂已到全身 泥巴的工人們那裡,到滿身流汗的農夫那裡,無論晴天雨天,都跟他們在一起。」

本次展出的洪瑞麟作品,尺寸雖不大,但時間上橫跨1930年代-1970 年代,具體而微地展現畫家創作歷程,融入他學習並喜愛的畫家風格如米勒、梵谷、盧奧等。尤其是於 礦場生涯就地取材,創作大量且獨特風格的人物速寫作品,並運用紙、墨等融入對中、西不同媒材的探索。綜觀畫作,可見到幾項特色。首先是題材獨特且具宗教情懷,常常以群像入畫,對象大多是社會階層中的勞動者,例如礦工系 列作品、〈渡船口〉等畫作。不論礦工、船夫,或庭院人物,彼此存在著各司其職卻又互相依存的緊密關係,充滿生活感與對人性的關懷,如同上述引文中,一句句帶有宗教情懷的歌頌與讚嘆。其次,下筆具有剛勁明快的筆觸、直覺 的用色,例如1956 年〈礦坑內〉的小張油畫,以一層一層的油畫顏料堆疊成鬱積沉重的黑色,卻又在底層將掩蓋的閃爍微光一點一點顯露出來,彷彿為小人物們不甘服輸的心情發聲。〈等發工資〉、〈戴紅帽的老人〉,筆觸收放自如,明暗對比鮮明,暗部愈沉重,觀眾感受到的微光也愈發閃爍。最後,構圖可見放大人物、視角低平的特色。 無論在狹窄幽暗的礦坑內、視野開闊的渡船口,或是三合院旁的兒時玩伴、庭前廣場中三兩婦女等,畫家構圖時喜歡用平視或更低姿態的視角,將人物放大置於畫面中下方。除了凸顯對小人物的崇敬外,更藉此拉近了觀眾與入畫者 的距離。 (蔡家丘)

蔡家丘

老師

學歷:日本筑波大學人間總合科學研究科藝術專攻博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為近代日本美術史、臺灣美術史,近代東亞美術中的交流、旅行活動、超現實繪畫等等。

點選回上層 : 展覽主頁 ==> 所有展出畫家 ==> 洪瑞麟 展出作品 ==> 等發工資 作品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