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的名字

劉錡豫 

劉錡豫

老師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

經營粉絲專頁「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從事臺灣美術史的教育推廣寫作。文章散見於《典藏》、《漫遊藝術史》與《薰風》(獲第47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雜誌類專欄寫作)等。另有數篇研究論文發表於《臺灣美術學刊》、《史物論壇》、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學刊》。著有《神明離去之後:台灣神社的收藏物語》(2024)。

楊成愿,〈貝殼組曲(貝殼與平面)〉
1987,畫布油彩、描金線,45*52.5cm,私人收藏

楊成愿生於1947年,畢業於臺灣師範大學,受廖繼春、林玉山、李石樵、陳慧坤、王秀雄等人指導,1978年楊前往日本,就讀大阪藝術大學,師事關西代表性的西洋畫家松井正(1906-1993)。1980年代返臺舉辦個展,之後加入十青版畫會,從事創作與教學工作,推廣版畫不遺餘力。

說來慚愧,我最早認識楊成愿的作品,並不是透過實體畫展,而是在藝術史學者廖瑾瑗的著作《背離的視線:臺灣美術史的展望》。書中收錄楊成愿1999年的作品〈監察院〉,畫家將臺灣近代建築與植物、古文物、古地圖等多重圖像符號進行並置,冷靜的線條與構圖,穿插超現實的意象,塑造今昔對照下的時空錯置意象。除此之外,畫家在畫面各處留有日文漢字,意指臺灣歷經不同政權統治流轉下,既有共通語彙化為意涵費解字詞,伴隨我們對土地歷史的遺忘隱喻。

昔日玫瑰的一切只存在於它的名字之中,但我們現在擁有的只是個名字。(Stat rosa pristina nomine, nomina nuda tenemus.) *1

在我的眼中,〈監察院〉猶如古老的唸歌,內容講述著臺灣百年歷史的遞嬗與無常。初看是極端理智、智性的風格,但細細品味以後,才感受到畫家對臺灣歷史文化的豐富情感。 2023年,我在龔玉葉女士的收藏中,首次看到楊成愿的〈貝殼組曲(貝殼與平面)〉,那時畫作尚未命名。長長的暫定展件清單上寫著〈無題〉,從落款來看,只知道創作年代比〈監察院〉早。畫面排列了骨螺、圓石、鸚鵡螺,以及用直線條框圍的立方體與三角體。這些圖像隱約與後來〈監察院〉等作品中的符號呼應,卻又更為單純、明確。

在沒有太多線索的情況下,我一邊蒐集資料的同時,也同步電訪楊老師,詢問畫作名稱。年過古稀的楊老師很快回覆,並將這幅〈無題〉命名為〈貝殼組曲〉。*2

伴隨研究過程的進行,翻閱文獻,追溯〈貝殼組曲〉的來歷,之後又有了新的線索: 1987年9月,當時尚在日本活動的楊成愿,首次返臺舉辦個展,於雄獅畫廊展出新作油畫系列「化石與空間」。《雄獅美術月刊》不僅刊登多篇報導,向讀者介紹這位留日的新銳藝術家,還找了楊成愿過去在師大的老師王秀雄,撰寫關於這批新作的介紹文章〈「化石與空間」系列作品評介——楊成愿的視覺語言〉。

......「化石與空間系列」是楊成愿這一兩年來的主要作品。畫面中經常同時出現象徵亙古時間的化石與貝殼以及展開的幾何形、量規、測儀……等,角色看似紛繽,卻又以出奇的沈默,各就其位。表現了畫家對符號的擅於選擇的配置能力。......無論是即興式的噴、刷、潑、灑,或經緯面的縱橫線條,楊君的作品都予人高完整度的印象。這應是與楊君嚴謹的創作態度,與細微、含蓄的性格有關。在目前普通鍾情於實驗性的創作風氣中,楊君的執着,也因此形成了他作品的特色。*3

身為評者,王秀雄以精準的文字,捕捉楊成愿這批新作背後的視覺語彙。作為師長,他稱畫家個性「細微、含蓄」,欣慰並肯定楊成愿在新系列付出的努力與成就。這篇文章不單只是一位學者對藝術家新作的脈絡梳理,也蘊藏老師對學生的讚許之情。

正當我搭配雜誌配圖,對照王秀雄的敘述時,翻至末頁,一幅與〈貝殼組曲〉構圖內容完全相同的圖版,赫然映入眼簾,圖版的名稱叫〈貝殼與平面〉,標記尺寸相差無幾,落款礙於油墨印刷與數位掃描的關係難以判讀——雜誌裡的作品就是〈貝殼組曲〉嗎?

由於楊君同時精嫻於絹印版畫,他也有意將版面的特質導入他的繪畫中。......將物象轉化為影象所製造出來的視覺效果,而成為接受印刷、平塗,強調繪畫間接性的現代繪畫之特質,也是楊君所善於運用的表現手法之一。*4
《雄獅美術月刊》刊登〈貝殼與平面〉的頁面

由於版畫的複製性,即使落款、構圖相同,還是存在著許多可能,難下定論。不過,〈貝殼組曲〉與月刊上的〈貝殼與平面〉都屬於同一批創作,這是可以確認的。不過問題來了,龔玉葉女士收藏的版本,該叫做〈貝殼組曲〉,還是改回〈貝殼與平面〉?

某種程度上,1987年命名的〈貝殼與平面〉,側重直述畫面內容,比較符合楊成愿當年創作「化石與空間」系列的取名脈絡。不過畫家後來重新命名的〈貝殼組曲〉,反而添加了音樂性的律動感,洋溢著智性與趣味。反覆琢磨,最後決定取名〈貝殼組曲(貝殼與平面)〉:保留畫家當年個展的取名,也尊重如今的命名。

就像「昔日玫瑰的一切只存在於它的名字之中。」如同楊成愿在〈監察院〉呈現語言與歷史的複雜性,每一次作品的命名,背後也蘊含諸多意念的交會。2024年4月27日起,此作會在高雄市立美術館「青春印記:收藏家龔玉葉與她的畫家朋友們」,希望各位讀者在觀看此畫時,也能與之交會。貝殼的名字只有在我們觀看時,才有其意義。



*1 這段句子的原版,出自歐洲中世紀修道士Bernard of Cluny的長詩” De contemptu mundi”。因義大利符號學家與作家安伯托.艾可的神秘探案小說《玫瑰的名字》而聞名。
*2 2023年2月3日電話訪問。
*3 王秀雄,〈「化石與空間」系列作品評介——楊成愿的視覺語言〉,《雄獅美術月刊》第199期(1987-09),頁127-132。
*4 王秀雄,〈「化石與空間」系列作品評介——楊成愿的視覺語言〉,頁127-132。


點選回上層 : 展覽主頁 ==> 作品導讀 ==> 貝殼的名字